为了进一步优化平台内容生态,提高创作者门槛与收益质量,YouTube 于 2025 年 7 月对频道创收政策进行了重要更新。本次更新的重点不在于调整加入标准,而是明确将哪些类型的内容视为“非原创”,排除在变现体系之外。
本文将为你解析 YouTube 合作伙伴计划(YPP)的资格结构与变现渠道,并解读 2025 年7月更新的频道创收政策,帮助创作者避免违规,提升内容竞争力。
一、YPP 合作伙伴计划资格解析
YouTube 合作伙伴计划(YouTube Partner Program, 简称 YPP)是创作者进入商业化的通道。其资格门槛如下:
第一阶段资格:创作者达到 500 位订阅者,同时在过去12个月内,频道需累计获得 3,000 小时长视频观看时长,或 Shorts 视频总观看次数达到 300 万次。达标后,创作者即可启用粉丝资助(Fan Funding)功能,包括频道会员、Super Chat、Super Thanks,以及挂载商品销售的权限。
第二阶段资格:这是全面开启广告分成权限的前提。创作者需满足 1,000 位订阅者、4,000 小时的长视频观看时长,同时 Shorts 总观看量需达到 1,000 万次。此时,创作者可开启平台最核心的广告收益与高级创收工具。
二、YouTube 变现渠道
YouTube 为 YPP 合作伙伴提供四种主要的收入来源:
广告分成。长视频的广告收益,创作者将获得55%的分成;而 短视频则按每月表现进行收益池分配,创作者可获得其中的45%。粉丝资助工具。YouTube 提供频道会员、Super Chat(直播弹幕打赏)、Super Thanks(感谢打赏)等形式,增强粉丝参与感,提升直接收入。
商品销售功能。创作者可以在视频中直接嵌入自有商品或通过 YouTube 联盟销售推广第三方产品,实现内容变现与电商融合。
YouTube Premium 收益。当 Premium 订阅用户观看创作者视频时,平台会将部分订阅费用按观看时长分配给创作者,补充广告收益。
这些变现方式的前提,是内容必须“原创、真实且具备参与度”,否则将无法申请或维持变现状态。
更多信息可以在“YouTube 合作伙伴计划说明”查阅
三、2025年7月政策更新:“非原创内容”定义正式确立
2025 年 7 月 15 日,YouTube 正式发布频道创收政策将原有的“重复性内容”(Repetitious Content)政策更名为“非原创内容”(Inauthentic Content)。“非原创内容”指缺乏人类创意、参与、风格和判断的内容。例如完全使用 AI 自动生成的视频、拼接不同来源但无解释或创意的素材剪辑、模板化自动批量输出的影片,均属于不可变现范畴。
官方指出,这类内容“始终不看作合格的创收内容”,此次更名只是为了让政策更加明确。在审核层面,YouTube 将更严格识别创作者是否真正对内容进行了编辑、讲解、评价、包装等二次创作行为。
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“非原创内容”并不等于“再利用内容”。后者如反应视频、评论类剪辑、素材二创集锦,只要包含创作者个人解读、独特视角或表达,依旧有机会获得变现资格。
四、创作者该如何应对?
创作者应主动审查频道中的视频内容,识别可能被平台认定为非原创的项目。如果存在大量无解说剪辑、AI 自动生成朗读、素材拼贴等形式,应考虑重新编辑或下架处理。
AI 工具不是完全禁止的,但必须与人类创意深度融合。创作者可以使用 AI 辅助生成文字或素材,但最终内容必须体现出独立创意,例如脚本撰写、观点表达、节奏控制、镜头语言等。
在创作过程中,应增强内容个性化。讲故事、提出观点、现场展示、访谈式表达等,都能强化创作者对内容的主导权,提升原创价值。
务必重视版权和内容来源透明度。不要使用未授权的音频、视频、图片素材,避免因版权问题导致视频下架或频道被取消变现权限。
总结:原创是YouTube创作的硬通货
此次政策更新透露出一个明确信号:YouTube 正在引导内容创作者从“规模堆积”回归到“内容深耕”。平台更青睐有创造力、有观点、有参与感的内容,也会在流量分发和收益层面给予相应回报。真正理解平台价值导向,愿意用内容打动观众的创作者会在 YouTube 上走得更远。